从iflab聊运营

有些学累了,出去骑车听了会播客,听到了关于社群管理方面的知识,想着简单聊聊现在呆的社团,也权当换换脑子休息一下。

写文章总归还是得有一个对象的,这里暂定是新同学了。

前言

iflab是我校的一个科技类社团,是少有的运营了十几年的并且一直散发活力的社团,其主要以就业为导向。我也曾尝试加入过不少社团,但最后基本上都退出了。

加入iflab已经有一些时间了,一直十分庆幸能加入这个社团,也十分高兴能在后来成为导师的这一角色。

在成为导师后,我便加入对社团的管理。期间我便不断思考,比如:为什么我要留在这个社团?为什么这个社团凝聚力如此之强?之类的问题。这里简单总结一些我目前能看见的。

要素分析

通过思考,我把iflab成功的一些点记录如下:

  1. iflab的成功不可缺的便是人才
  2. 轻松的扁平化社团氛围。
  3.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,社团处于计算机学院下,拥有着信息差,能对同学做到实质的帮助。同时积累了不少校友,有着不少资源。

这个只是我思维风暴想出来的一些点。接下来根据它来简单聊聊iflab它的文化和成功的原因。

细说运营

1. iflab的成功不可缺的便是人才。(说的非常的官方😉)

以前与某位管理社团的老师交流过,她说学校社团很多时候都撑不过三四年。因为一般社群的繁荣都是靠着那一小撮“专家”,他们在社群中长期分享、发言,带动其他人加入。而随着毕业,这一小撮核心玩家就会离场,如此就会造成社群空洞。就比如我如今呆的小营桌游社(娱乐类社团,但小营校区人员较少).在核心玩家要不去考研,要不去找工作的情况下,社团已经很久没有活跃了

题外话,等明年都搬去新校区了,小营桌游社也没必要存在了吧😂。

说回iflab,在iflab社团老师的带领下,社团其实一直处于一个良好的“出、入”。而在此同时,老师还建立了校友圈,将前辈与社团的关系一直联系着,这就让这一批“核心玩家”一直可以时不时的回来,带动社团氛围。

2.扁平化的交流环境

知识的傲慢,不知你是否有听说?举例子说就是,当A有某个信息/知识,而B不具备这一知识,当B向A提问时,A懒得做出回答。

这一情况可以说非常普遍,或者说我们日常生活中,大部分的矛盾都是基于这样的信息不对等。(以后单调出一篇讲讲)

而iflaber很幸运,可以在社团里可以遇见很多很多没有”知识的傲慢“的人们。

没有“知识的傲慢”就会让社团中,交谈的气氛会活跃很多。

大家对于老师其实一直有着一种排斥心理,我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,有着开放思想的老师其实也很多(简单的说,会办社团的老师都是)。所以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诚惶诚恐(中国人的通病?),应该直接以平等的角度与他们交流,就像朋友一样,要知道社团的成立,并不是为了展示谁很强,而是为了信息交流,当然要保持基本的礼貌(毕竟我们还是中国人,尊师重教也是一种文化特色)。

3.强大的资源

当然这一点一定得与上面扁平化一起讲,因为就算有资源,大家获取不到,那也是白瞎。

这里就不展开说了,资源这些与人脉、社会影响力等等关联。

总结

从iflab上我们就能看见许多社群成功的要素,但根本的不是要素是什么,而是如何获取、保留这些要素,这些都是管理者所需要思考的。

放宽到社会上,社群可能没有像社团一样的吸纳人才的固定途径,人才的入场也良莠不齐。

而氛围这点,更是需要不断的调整社群文化,注入好的、杜绝不好的。

至于资源,其实是大部分人加入的核心,也需要细细斟酌。

iflab当然还会不断迭代(这也是其优点之一),希望其变得更好。

好了,休息结束。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