奥本海默影评
关于飞书还没有支持导出md文档只能截取一部分内容和贴上连接
https://fvkadm6q6g6.feishu.cn/docx/UsBSdUZWPoWrZ4xujQScT2B5nGh?from=from_copylink
《奥本海默》
灵感摘抄
- 有一天,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,他们会给你鲑鱼和土豆沙拉,发表演讲,给你一枚奖章。请记住,这不是为了你,而是为了他们。
随笔
原本以为观影前抱有极高的期待会影响实际观影的体验,但诺兰永远不会让你失望,每一处都细细打磨,告诉你一切都无可挑剔。
从叙事脚本、视觉艺术、音效配合上来看,很多观感都在我的认知世界之上,我是没有能力去做批评了,就单纯聊聊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感悟吧。
我一直认为要欣赏一件事物,一定得从创作者的角度去理解。看画,从画家的角度,思考每一笔应该如何落下;听歌,从演唱者(作词、作曲家也是)的角度出发,理解每个发声包含的情绪。这就像设计师得从用户角度出发一样,在创作者不断尝试与我们靠近的同时,我们也应该努力向创作者靠近。
如此说,认知电影的最好方法,便是假想自己是导演,去编排故事的叙事走向、思考每个叙事情节的镜头画面、雕琢每一处音效,这又会细分到人物说话的文本、镜头的语言、光的艺术、事件的节奏。深入的说,有些东西可以像高考做阅读理解一样找到一些格式化的东西,而有些意识流的表达,可以称之为导演的个人特色。一般能完整的使用格式化的东西创作出一件作品,这件作品便可以称为佳作,而当导演可以融入自己的特色时,这种作品便是真正的艺术品。
《奥本海默》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,让我们以导演的角度看:
这里拉片后,继续详写从多个角度学习。
镜头语言上,用合适的角度表现着人物的内心(拉片以后贴图完善),比如很多次对奥本海默的面部特写,相信他的眼睛也一定让你印象深刻;还有很多次的蒙太奇手法,无一不是恰到好处的表现着人物的心理。
叙事上,导演巧妙的使用黑白胶片,让时间线,人物线交织,比起一般的时间叙事法,这种办法让观众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理解角色的本身。而本部影片本身也是为了体现奥本海默的多面性,时间叙事便会让人们心中多一条时间限制。
音效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,在原子弹爆炸前的一刻,我能猜到诺兰会采用静音效果来处理,而惯性思维让我觉得在说完人物内心独白后,为了接下一幕,不会再复用之前的爆炸声效。于是,IMAX下的突如其来的爆炸音吓了我一跳,相信在场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心情,会被恐怖吓一跳。
如果说,观影效果表现着这部电影在当下是否热卖,那主旨应该就是这部电影在未来是否有着深远的影响,电影作为艺术品,天然的有着文化输出的能力,而一部大卖的电影,影响的可能是一代人,而奥本海默的主旨无疑是深远的。听说,当初诺兰就是因为听说,当时的科学家们认为,当点燃原子弹后会有概率让世界毁灭,有这样的戏剧冲突点,才决定拍这部电影的。而具体的主旨不是能简单就定义的,每个人都能从中理会出一些,无论关于世界,还是关于自己的感悟。
后面我会继续抽时间拉拉片,相信还能获得不少的感悟。
在来谈谈对影片内容,故事里爱因斯坦如同先知,引导着后来的科学家,这点还蛮有意思的。(二刷后整理)